水是水產養殖動物的生活環境,水質好壞直接影響到魚、蝦、蟹等水生動物的生長和發育,從而關系到養殖的產量和經濟效益。因此養殖生產過程中對水質進行,調控顯得十分重要。我們養殖生產必須參照成熟的量化了的指標進行水質調節,最大限度地滿足所養水生動物對水體中不同理化因子的需要,才能促進其生長發育,達到我們從事養殖生產的最終目的。


在水產養殖生產過程中,水體環境中對養殖對象的生長發育產生影響的理化因子主要有溶氧、酸堿度、氨、亞硝酸鹽、硫化氫等,而這些因子隨著水溫的變化、餌料的投飼以及水生動植物的新陳代謝和光合作用在不斷地變化,想獲得好的效益必須控制好這些理化因子。


1、溶氧


水生動物必須在有氧的條件下生存,缺氧可使其浮頭并致死。因此溶氧是水生動物的生命元素之一。


1、養殖水體溶氧要求:


一般來說,養殖水體中的溶氧應保持在5-8mg/L,至少應保持4mg/L以上。若溶氧低輕則使生長變慢,易發疾病,重則浮頭死亡;而溶氧過高又會引起魚氣泡病。


2、導致溶氧不足的原因


①溫度:氧氣在水中的溶解度隨溫度升高而降低。此外水產動物和其它生物在高溫時耗氧多也是一個重要原因。


②養殖密度:養殖池中放養密度越大,生物的呼吸作用越大,生物耗氧量也增大,池塘中就容易缺氧。


③有機物的分解耗氧,池中有機物越多,細菌就越活躍,這種過程通常要消耗大量的氧才能進行,因此容易造成池中缺氧。


④無機物的氧化作用:水中存在低氧態無機物時,會發生氧化作用消耗大量溶解氧。從而使池中溶氧量下降。


3、魚蝦蟹缺氧時的反應


輕度缺氧時,魚蝦出現煩燥不安,魚會浮頭,蝦會趨邊,蟹會上岸,呼吸加快少攝食或停止攝食;重度缺氧時,會導致魚蝦蟹的死亡,造成損失。如池塘中水長期處于溶氧不足狀態下,所養水生動物生長會停止。


4、溶氧與其它有毒物質的關系


保持水中足夠的溶解氧,可抑制生成有毒物質的化學反應,轉化降低有毒物質(如氨、亞硝酸鹽和硫化物)的含量,例如:水中有機物分解后產生氨和硫化氫;在有充足氧存在的條件下,經微生物的氨氧分解作用,氨會轉化成亞硝酸再轉化成硝酸,硫化氫則被轉化成硫酸鹽,產生無毒的最終產物。因此養殖水體中保持足夠的溶氧對水產養殖非常重要。如果缺氧,這些有毒物質極易迅速達到危害的程度。

5、怎樣增氧


最好的最方便的辦法是注入新水,有條件的可使用增氧機增氧。條件不具備或緊急情況下可使用“安進巨能氧”、“應急120”、“氧復壯”等對水體底層可起到增氧作用,同時也可起凈化水質的作用。


2、酸堿度(pH值)


pH值是測量水質的重要指標,這是因為魚蝦蟹都有各自的pH值適應范圍,而且pH值決定著水體中的很多化學和生物過程,如氨和硫化氫等有毒物質,由于pH值的不同表現形式不同,其毒性程度亦不同,因此說pH值是水質的晴雨表。


1、水質PH值控制基準


水中生物光合、呼吸作用和各類化學變化均能引起pH值的變化,而它的變化對魚蝦蟹和水質均有很大的影響,淡水養殖PH值一般應保持在7-9之間。


2、pH值對水產動物的直接影響


pH值過高或過低對水產動物都有直接損害,甚至致死。酸性水(pH值<6.5)可使其血液的pH值下降,削弱其載氧能力,造成生理缺氧癥,盡管水中不缺氧但仍使其表現缺氧癥狀,同時由于耗氧降低,代謝急劇下降,盡管食物豐富,仍處于饑餓狀態。pH值過高的水則腐蝕鰓組織,引起魚蝦蟹大批死亡。pH值在低于4或高于10.6時,魚蝦蟹都不能存活。


3、pH值對水質的影響


過高或過低的pH值,均會使水中微生物活動受到抑制,有機物不易分解,pH值高于8,大量的NH4+會轉化成有毒的氨。pH值在低于6時,水中60%以上的硫化物以硫化氫的形式存在,增大硫化物的毒性。總之,過高或過低的pH值均會增大水中有毒物質的毒性。

4、如何調節水中的pH值?


①如果水偏酸(pH<6.5),可使用“硬水速補”或生石灰等堿性水質調節劑進行調節。


②如果水偏堿(pH>9.5),最好換水或注入新水,或使用“安進菌霸”、“乳酸菌群”配合紅糖活化,進行調節,降低水的pH值。


3、氨


1、氨的來源:


氨由水產動物排泄物和底層有機物經氨化作用而產生。養殖池中養殖密度越大,氨的濃度越高。氨是水產動物的隱形殺手。


2、水中氨(NH3)的控制基準:


氨對水產動物的毒害依其濃度不同而不同。


①在0.01-0.02ppm的低濃度下,動物可慢性中毒出現下列現象:a.干擾魚蝦蟹滲透壓調節系統;b.易破壞魚鰓的粘膜層;c.會降低血紅素攜帶氧的能力。魚蝦蟹長期處于此濃度的水中,其生長會受到抑制。


②在0.02-0.05ppm的次低濃度下,氨會和其它造成疾病的的病因共起加成作用,而加速其死亡。


③在0.05-0.2ppm的次致死濃度下,會破壞魚蝦皮、胃、腸道的粘膜,造成體表和內部器官出血。


④在0.2-0.5ppm的致死濃度之下,魚蝦蟹會急性中毒死亡。


發生氨急性中毒時,魚蝦蟹表現為嚴重不安,由于堿性水質具有較強的刺激性,使魚蝦蟹體表粘液增多,體表充血,鰓部及鰭條基部出血明顯,魚在水體表面流動,死亡前眼球突出,張大口掙扎。


3、如何防止水中氨過高?


在養殖生產中,要定期檢測和控制水中的氨氮指標,池塘氨氮含量一般要控制在基準值以下。具體應采取以下措施:


①及時排污,尤其是蝦蟹等育苗時和集約化設施養殖,應及時將池底污泥、剩餌徹底排掉;


②選用高質量的飼料即以投喂顆粒飼料為主,盡量減少殘餌;


③定期使用水質、底質改良劑或有益微生物;


④養殖水體中使用銨態氮肥時,應避免pH過高。

4、亞硝酸鹽(NO2-)


1、亞硝酸鹽的來源:


亞硝酸鹽是氨轉化成硝酸過程中的中間產物,在這一過程中,一旦硝化過程受阻,亞硝酸鹽就會在水體內積累。這種情況在蝦、蟹育苗過程中經常發生。它是水產動物的致病根源。


2、亞硝酸鹽的控制基準:


根據現有資料表明,亞硝酸鹽的毒性依魚蝦蟹種類和個體不同而不同。因此,對各種水產動物的安全濃度差異很大。為確保魚蝦蟹等水產動物的安全,尤其在苗種培育階段,建議將亞硝酸鹽含量控制在0.2ppm以下。


3、亞硝酸鹽的毒性:


當養殖水體中存在亞硝酸鹽時,魚蝦類備注中的亞鐵血紅蛋白被其氧化高鐵血紅蛋白,從而抑制血液的載氧能力。魚類長期處于高濃度亞銷酸鹽的水中,會發生黃血病。亞硝酸鹽在水產養殖中是誘發暴發性疾病的重要環境因子。


當水中亞硝酸鹽達到0.1ppm時,魚蝦紅細胞數量和血紅蛋白數量逐漸減少,血液載氧能力逐漸喪失,會造成魚蝦慢性中毒。此時魚蝦攝食量限低,鰓組織出現疾病,呼吸困難,騷動不安。


當亞硝酸鹽達到0.5ppm時,魚蝦蟹某些代謝器官的功能失常,體力衰退,此時很容易患病。很多情況下全池暴發疾病而死亡,這就是亞硝酸鹽過高造成的。


亞硝酸鹽過高可誘發草魚出血病。蝦蟹中毒時,鰓受損變黑,導致死亡。

4、如何防止亞硝酸鹽過高?


①使用的微生物制劑有“紅螺壯”、“乳酸菌群”、“聚能菌素”等有益菌類,其作用機理是修復水體微生態環境,間接增加水體溶解氧,并使底質疏松透氣,有利于有機質的完全分解,間接的促進硝化作用。


②有條件的塘口要定期換水。清除池底淤泥,減少池中的有機物,同時定期換水,這是預防亞硝酸鹽濃度過高的根本途徑。


③在亞硝酸鹽過高的危急情況下,首先“亞硝凈”、“底改酵素”和“安進巨能氧”快速吸附、絡合、沉降、轉化大量亞硝酸鹽,然后再配合使用“亞硝鹽速降”和“硅藻壯”等產品,快速疏通亞硝酸鹽轉化為硝酸鹽的通道,然后再通過單細胞藻類的合成代謝利用硝酸鹽,盡而實現暢通無阻的氮循環,從根本上解除亞硝酸鹽的積累超標問題。


5、硫化氫(H2S)


1、硫化氫的來源:


硫化氫是一種可溶性的毒性氣體,帶有臭雞蛋氣味。有兩個主要原因導致產生硫化氫:1)存在于養殖池底中的硫酸鹽還原菌在厭氧條件下分解硫酸鹽;2)異氧菌分解殘餌或糞便中的有機硫化物。硫化氫與泥土中的金屬鹽結合形成金屬硫化物,致使池底變黑,這是硫化氫存在的重要標志。


2、水質中硫化氫控制的基準:


養殖(特別是苗種培育)生產中,水體中硫化氫的濃度應嚴格控制在0.1ppm以下。


3、硫化氫的毒性:


硫化氫是水產動物的劇毒物質。大約0.5ppm的H2S可使健康魚類急性中毒死亡。當水中的硫化氫濃度升高時,其生長速度、體力和抗病能力都會減弱,嚴重時會損壞魚蝦的中樞神經。硫化氫與水生動物血液中的鐵離子結合使血紅蛋白減少,降低血液載氧功能,導致魚蝦呼吸困難,造成死亡。


硫化物在水中通常以HS-和H2S兩種形式存在,它們存在的比例受PH值調節。H2S有毒而HS-無毒。同量的H2S,PH值越低,毒性越大。

4、保持池水H2S不過量的方法:


①充分增氧:高溶氧可氧化消耗硫化氫,并可抑制硫酸鹽還原菌的生長與繁衍。


②控制pH值:pH值越低,發生H2S中毒的機會越大。一般應控制pH在7.8-8.5之間,如果過低,可用生石灰等提高pH值,但要確認水中氨不過量,否則又易引起氨中毒。


③經常換水,使池水有機污染物濃度降低,同時新水中的鐵、錳等金屬離子能沉淀水中的硫化氫。


④收獲后徹底清除池底污泥,如不能清污,應將底泥翻耕涼曬,以促使硫化氫及其它硫化物氧化。


⑤合理投餌,盡量減少池內殘餌量。